第2227章 漂亮国早就承认了(3 / 4)
毫不犹豫地开口说道:“南宋之前,制绢工艺相对简单,都是单丝绢,织造技术有限,绢面相对粗糙。”
“到了南宋时期,随着纺织技术的革新,工匠们发明了品质更高的双丝绢,这种双丝绢可以让丝线更加均匀条干,质地更加细腻光滑,南宋时期专门作为院绢供皇室和宫廷画师使用。”“而且在织法上也极其有讲究,”陈阳的眼中闪烁着专业的光芒,“经线采用单丝,但每两根经线为一组进行排列,每两组之间特意留出一根丝线的空隙,这样既保证了绢面的平整,又增加了透气性。”“当经线和纬丝交织的时候,更是精妙至极——一根经线沉到纬线下方,紧挨着的另一根经线则浮在纬线上面,形成错落有致的纹理。”“纬线的织法同样考究,每织入四股纬丝之后,工匠们会刻意留出一丝的空隙,然后继续下一轮的织造。就这样纵向横向不断循环往复,严格按照既定的规律进行,最终织成我们所说的正宗宋绢。”说到这里,陈阳不由自主地皱起眉头,神情变得更加专注,他停顿了片刻,努力回忆着更加精确的数据,“至于绢本的密度规格,这可是鉴定古画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根据书本上记载,正宗的宋代绢本经纬织造得细密而均匀,每根丝线的直径大约在0.1毫米左右,密度极高。”“按照我研究过的资料来看,每平方厘米的绢面上大约有60到70根经线,而纬线则稍微少一些,大概是50到60根,这样的密度织出来的绢本质地坚韧而细腻,不过我说的这些标准都是指院绢的规格。”“还有一个细节不能忽略,”陈阳继续补充道,显然他对这个话题有着深入的研究,“小幅作品通常使用最上等的院绢,因为画幅较小,对绢本质量的要求极高,必须保证每一寸都完美无瑕。”“但是大幅作品就不同了,相比小幅作品所使用的精细院绢,大幅作品的用绢相对来说还要粗一些,这主要是出于成本和实用性的考虑,毕竟大幅画作需要的绢本面积巨大,如果全部使用最顶级的院绢,成本会高得惊人。”耿老听完之后,微微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的光芒,对于陈阳的回答非常满意。他缓缓放下夹在指间的香烟,深深地看了陈阳一眼,眼神中充满了赞许。林主任坐在旁边,也不由得抬头看了一眼陈阳,心中暗暗惊叹,要不说人家陈阳能出名呢,这些专业数据开口就来,就跟长在脑子里一样,简直比活字典还要精准。“小陈,你这知识储备量,真是让我这个老头子都自愧不如啊。”耿老忍不住夸赞道,“像你这样的年轻专家,在我们这个圈子里可真不多见。”林主任也在一旁附和:“是啊,陈阳这记忆力和专业水平,确实令人佩服。”陈阳有些不好意思地摆摆手:“耿老您过奖了,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耿老轻笑一声,“能把基础知识记得这么详细准确的,可不多。”说着,耿老重新拿起香烟,轻轻弹了一下烟灰,神情逐渐严肃起来:“正因为你们都有这样的专业水准,我才敢把这个秘密告诉你们。”“当时,根据漂亮国方面递交的鉴定报告显示,这幅宋代绢本,经纬不均,丝线粗细差异明显,部分区域密度仅有40x30。”这话一出,房间里的气氛瞬间凝重起来。宋青云听完在旁边直接皱起了眉头,脸上写满了不敢置信:“这分明不对呀,密度差的太多了,和正宗的宋绢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而且这也不可能呀?”他站起身来,有些激动地说道:“如果要是这么粗糙、密度这么低的宋绢,根本保存不下来这么长时间呀?这种质量的绢本,怎么可能几百年完好无损?”陈阳也点点头:“师叔说得对,宋代的绢本之所以能传承至今,正是因为其制作工艺精良,丝线细密,质地坚韧。如果真是40x30这种密度,早就朽烂了。”耿老深深地吸了一口烟,缓缓吐出,眼神变得更加深邃:“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他看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