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重生1986助力国家崛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92章 农村发展计划(2 / 4)

/p>到了1968年,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伟大号召,犹如一声激昂的战鼓,将这场运动推向了高潮。从这一年起,一直到1978年的十年间,大批城市知识青年告别熟悉的城市生活,背上行囊,踏上了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他们来自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但都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建设农村的决心。这一时期,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规模达到顶峰,他们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农村,成为农村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农村,知识青年们积极投身农业生产。他们学会了耕种、收割、养殖等各种农活,用自己的双手为农村的发展贡献力量。在与贫下中农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他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意志,也增进了对农村的了解,体验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质朴。/w*a′x?s\w`.*c~o`m?许多人在这段经历中收获了成长,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然而,这场运动也存在着一些消极影响。许多知识青年正值青春求学的关键时期,却因上山下乡中断了学业,这对他们的个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村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与城市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差距,知识青年们面临着诸多生活上的困难和挑战。当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运动逐渐结束,知识青年们陆续返城,又不得不面对就业的难题和重新融入城市社会的挑战。他们需要在新的时代浪潮中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适应城市的生活节奏和工作环境。

“上山下乡”运动在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达到高峰,1978年后逐渐停止。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既有着积极的意义,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对于经历过这场运动的知识青年来说,那段岁月是他们生命中难以磨灭的记忆,见证了他们的青春、奋斗与成长;对于国家而言,这场运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就业压力,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同时也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和发展积累了经验。

纵然已经过去了十来年,可是留在农村的知识青年也不在少数,他们缺少的只是一个机会,为国家与社会发光发热。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仿佛一道惊雷,在空中炸响后久久回荡。留下这句话用以鞭策和激励相关人员奋发图强、努力工作之后,杨镜舟那深邃且睿智的目光便紧紧地锁定在了至关重要的户籍制度与农业税收这两个关键领域之上。

经过深思熟虑,杨镜舟深知自己所构想的宏伟蓝图——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大规模生产模式来取代现有的社会制度绝非易事。因为原有的户籍制度宛如一堵坚不可摧的高墙,横亘在前,极有可能令他精心策划的伟大计划夭折于襁褓之中。毕竟,要想实现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大规模生产,就必须拥有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产业工人作为坚实后盾。然而,现行的户籍制度却犹如一把枷锁,束缚住了人们自由流动的脚步,使得人力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配置和整合。

在反复斟酌和权衡利弊之后,杨镜舟毅然决然地上书领导层,郑重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的改革建议。其中最为核心的两条便是:其一,适当放宽甚至解除户籍限制,给予农村人口充分的自由流动权利,不仅允许他们在本省范围内自由择业,更鼓励他们勇敢地迈出家门,跨越省份去寻找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其二,坚决果断地取消农业税这一沿袭已久的税种。

尤其是取消农业税这项举措,对于推动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而言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如果不能及时废止农业税,那么大量正值青春年华、身强力壮的农村青年将会如同被牢牢拴在土地上的耕牛一般,难以脱身。如此一来,华国的城市化进程必将因缺乏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持而沦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最终只能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90年代初,农业税对于中央而言,可以说是如同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每年上缴至中央的金额仅仅只有数百亿元人民币而已,甚至都比不上龙兴集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