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重生1986助力国家崛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3章 年陇中(2 / 3)

,甚至是看看碗里有油没有。

到达一户低矮的民房前,杨镜舟看到一个才几岁的小男孩,他的身材瘦小,却扛着比他身体还要大的一捆柴火。杨镜舟心中一阵酸楚,他快步走过去,蹲下身来,轻声问道:“小朋友,你早上吃什么呀?”

小男孩抬起头,脸上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回答道:“洋芋!”

杨镜舟接着问:“那中午吃什么呢?”

小男孩毫不犹豫地回答:“洋芋!”

杨镜舟又问:“晚上吃什么?”

小男孩的回答依旧是:“洋芋!”

杨镜舟听着小男孩的回答,心中的情绪如潮水般汹涌。他原本以为自己已经为这些贫困地区的人们做了很多,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此刻他才发现,一切似乎都没有改变。

看着小男孩那纯真的笑容,杨镜舟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情感,他的泪水像决堤的洪水一般奔涌而出,嚎啕大哭起来。

周围的人们看到这一幕,纷纷围拢过来。有人喊道:“主任!”有人叫道:“主任!”还有人喊着:“领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众人见杨镜舟如此悲痛,都上前安慰他。待杨镜舟的情绪稍微平复一些后,他忍不住悲从心来,哽咽着说道:“我对不起他们呐!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到位啊。”

这时小男孩的父母见到家里来了这么多人,急忙赶了回来,杨镜舟询问了他们有没有收到国家发放的贫困补助。

女主人开心的说到“收到咧,整整500块钱,一家人都买了衣服,被子,买了两袋白面,买了口铁锅,还买了两斤猪肉解馋。”

“那就好,那就好,以后的日子会好起来的。”

又走访了几户人家,情况都差不多,杨镜舟对陇西的贫瘠有了一个清醒的认知,决定给予这里的人一点小小的帮助。

回到县城,杨镜舟召开了一个座谈会,先是听陇西工作人员讲了他们所面临的难题,如缺水,缺电,缺经费,缺少机械设备等。

陇西依托“干旱少雨、光照充足”的气候,比较适合发展耐旱农业,主要种植马铃薯(全国三大主产区之一,有“中国薯都”之称)、中药材(黄芪、党参、当归等,种植面积占全国1/10)、小麦、玉米等。

但是经费不足,许多事情无法推进,只能够在现有条件下缝缝补补。

拿过地图册看过之后,要想改变现状,唯有引水进来,水资源短缺限制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修复。可以黄河支流洮河(年径流量稳定,水质优良),通过输水渠道将洮河水调入陇中内陆河(如祖厉河、葫芦河)流域。

有了计划之后,杨镜舟向省水利厅说明了这一构想,并让他们第二天带着相关人员过来。

第二天人到齐之后,就引洮工程展开了讨论,一致认为可行,但是省财政无力负担如此大的开支,预计工程总费用在50-80亿人民币。

杨镜舟表示计划委员会提供3成资金,省财政提供3成资金,然后向银行贷款4成资金,整个工程分为两期施工,最终惠及人口达400万人以上。

对于杨镜舟的分配方案省水利厅并不反对,他们早就有这样的想法,只是一直限于资金的不充足才不能实施,现在有了计划委员会的支持自然就没问题了。

又在陇中多留了几天,沟通好引洮工程之后杨镜舟才离开,并留下了两人监督协助执行引洮工程的全过程施工。

1. 工程规划

引洮工程分两期建设,水源地为黄河支流洮河(年径流量稳定,水质优良),通过输水渠道将洮河水调入陇中内陆河(如祖厉河、葫芦河)流域。

- 一期工程:设计年调水量2.19亿立方米,覆盖定西、白银、兰州3市6县区,解决154万城乡居民饮水及农业灌溉问题。

二期工程:调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