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水利3(2 / 2)
演练,提升应急处置效率。
- 制定人员转移预案:对洪水风险区(如低洼地带、河滩居民区)划定转移路线和安置点,通过宣传手册、演练让居民熟悉流程,确保洪水来临时能快速、安全撤离。
- 建立灾后救助机制:洪水过后,及时开展受灾区域清淤、防疫、基础设施修复(如道路、水电),并通过保险理赔(如农业保险、财产保险)、政府补贴等方式帮助群众恢复生产生活。
四、推进生态保护与长效管理
- 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在山区、河流上游加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发挥森林“蓄水海绵”的作用;禁止围湖造田、侵占河道,恢复湖泊、湿地的调蓄功能。
-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严格管控洪水高风险区的开发建设,避免在蓄滞洪区、河道行洪区内新建居民区、重要设施,从源头降低洪水威胁。
- 提升公众防洪意识:通过科普教育、社区宣传、灾害演练等方式,让公众了解洪水风险、掌握自救技能(如游泳、逃生路线识别),避免盲目靠近危险区域(如洪水期间的河道、低洼积水路段)。
五、科技赋能与智慧防洪
- 应用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智慧水利”系统整合气象、水文、工程数据,实现洪水风险动态评估、预警信息精准推送,辅助决策部门科学调度。
- 推广无人机、机器人救援:在洪水灾害中,利用无人机侦察灾情、投放物资,使用水下机器人排查堤坝隐患,提高救援效率和安全性。
防范全国性洪水需构建“工程防御+科技预警+应急响应+生态保护+公众参与”的全方位体系,既要通过硬件设施提升防洪能力,也要依靠机制优化和意识普及降低灾害损失,最终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